但當你站在當地最負盛名的精神圣地烏魯魯(Uluru)面前時,“就在那里”很可能指的是東邊25公里處那個氣勢恢宏的剪影。 卡塔丘塔(Kata Tjuta)是由36塊巨石組成的宏偉奇觀,它比烏魯魯更大、更寬、更高。它堪稱澳大利亞保守得最好的秘密之一,甚至連多數澳大利亞人都很少提及這里,更何況是外國人了。即使是現在,預先規(guī)劃的烏魯魯旅行線路也很少包含這處壯麗景象的參觀活動。 “卡塔丘塔在澳大利亞的知名度普遍不高。”澳洲旅行度假集團(Voyages Indigenous Tourism Australia)首席執(zhí)行官安德魯·威廉姆斯(Andrew Williams)坦承地說道,“你只要看看游覽數據就會發(fā)現,前往烏魯魯的人數遠多于卡塔丘塔。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個地方,甚至連多數澳大利亞人也不例 外。” 卡塔丘塔的景色令人嘆為觀止,堪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正是這種難以置信的景象為它賦予了非凡的魅力。與烏魯魯一樣,卡塔丘塔也是由銹色的巖石構 成,但它的外觀卻是一系列的圓頂,而不是一個巨大的斷層塊。它從周圍紅色的平地上陡然突起,一塊塊巨石以不可思議的角度穩(wěn)穩(wěn)地固定在頂部。這些巨石的體積 確實碩大無比。 烏魯魯可能比埃菲爾鐵塔還高,但卡塔丘塔比烏魯魯還要高出200米。即使紐約帝國大廈與它并肩而立,也會相形見絀。在當地原 住民阿南古人使用的皮堅加加拉語里,卡塔丘塔是“很多頭”的意思。所以,遠遠看去,這里就像是許多巨大的兒童簇擁著睡在一起,它們宏偉的頂部散落著體積小 巧而柔軟的金色樹木。
卡塔丘塔之所以如此與眾不同,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對阿南古人來說,卡塔丘塔是一個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地方——正因如此,這里罕見地成為了世界文化和 自然雙遺產,表明它的土著文化和自然奇觀都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盡管這里擁有絕美的景色,但由于它十分神圣,因此幾乎禁止了所有形式的攝影和錄像。 阿南古人向來對自己的文化習俗諱莫如深,而卡塔丘塔一直都被稱作“男人的地盤”。如果這里的詳細照片發(fā)表出來,或許會被無知的年輕男女 看到,這在當地人看來是極不恰當的事情。所以,盡管這里歡迎外人參觀,但卻沒有人能通過廣播電視向全世界介紹這里的游覽體驗。這就難怪此地至今仍是一處秘境了。 我們離開酒店前往卡塔丘塔的時候天還沒亮。第一站來到了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的日出觀景平臺,在那里,我們敬畏地凝望著這些身處澳大利亞內陸的圓頂,玫瑰色的亮光仿佛從它們內部透射出來。 盡管距離卡塔丘塔的入口只有18公里,但這卻是許多游客得以體會這處勝景的最近距離。雖然眼前的景色美不勝收——由點和線組成的巨大摩爾斯電碼赫然呈現在我們眼前,烏魯魯的輪廓也在我們的右側靜靜地發(fā)著微光——但還是遠不及面對面的偶遇。 徒步穿越卡塔丘卡的感覺就好像在穿越烏魯魯時把那塊巨石一分為二——那里最著名的步行路線是一條長2.6公里直通瓦帕峽谷的小道,在這里行走時的確 會產生這種感覺。悠閑地漫步于這兩個最大的圓頂之間,會讓你切身體會到它的宏偉,而在道路盡頭等待你的還有美麗的河床和小巧的綠洲。
更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徒步穿越8公里的風之谷,四周被十多個圓頂包圍,仿佛置身于外星一般。我們走著走著,天氣也逐漸炎熱起來,受驚的小鳥一群群地沖向天空,在頭 頂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我們還見到了一些形似爆米花的赭色巨石,體積與休息室里的家具相仿,如糖果般散落在山谷中。圓頂上面猶如森林般的巖壁上留下了一個 個與之對應的孔洞,向我們訴說著這些巨石的來歷。 赭色、緋紅、栗色、銹色和板巖的各種陰影和紋理都能在這些巖壁上找到。它們之間的山谷里長滿了柔軟的鐵皮桉、華麗的翡翠灌木和淡綠色的絨毛狀三齒 稃。朦朧的紫色云朵在天空中緩緩飄過。一群群羞怯的灰色袋鼠和半永久式的銀色溪水完成了畫面的點睛之筆,整個景象仿佛超脫凡世的幻象一般。 如果說烏魯魯是內陸的灰姑娘,這里就是愛麗絲的仙境。 與她聞名遐邇的姐妹不同,卡塔丘塔幾乎看到不任何人造因素,沒有木板路,沒有扶手,甚至連路標都寥寥無幾。這便讓我們更容易描繪阿南古人在歐洲殖民者到來前的生活狀態(tài),只不過,人們對卡塔丘塔在原住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知之甚少。 “ 我們并不了解這些事情。”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游客服務官珍妮·諾威爾(Jennie Nowell)證實道,“但我們討論的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居住文化之一,所以我認為有義務尊重他們的決定,了解他們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識。” 我專門觀察了一會兒灰色的樹干、隱隱閃著藍光的桉樹葉和頭頂上那莊嚴肅穆的巨大圓頂。
“這里與烏魯魯截然不同。”諾威爾說,“我總是對人們說,當他們來到這里時,只要駐足觀察一下周圍的景象,不用步行,不用拍照,不用四處走動,就能感受到它的特別之處。毫無疑問,卡塔丘塔擁有獨一無二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