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中國 2017年6 月 27日消息 隨著無人機“黑飛”事件屢次上演,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政策也加速出臺。但貓捉老鼠的游戲依舊無法根治行業(yè)亂象,有人認為反無人機設備或是無人機黑飛的克星。作為監(jiān)管的漏洞補救,反無人機是否適合大規(guī)模應用呢?
干擾阻斷類反無人機系統(tǒng)是目前常見的反無人機方式,比如,之前報道過在一些大型戶外晚會現場,配備的安保設施就有反無人機設備,可以對違規(guī)進入演出場地的無人機進行干擾或阻斷,而反無人機實現手段卻有不同。
目前反無人機手段主要分為電磁干擾、聲波干擾、物理摧毀三大手段。電磁干擾成本不高攜帶便利,缺點是不能自主檢測,需要人工配合;聲波干擾難度大成本高且尚處于理論階段;而物理摧毀自帶傳感器,擊落無人機速度快,且適應環(huán)境性強,不過成本很高只適合軍用。
如果要大范圍啟用反無人機手段來打擊“黑飛”現象則又會產生許多新問題,比如干擾地空通訊,高空墜落的風險等等又將成為新的安全問題。因此反無人機市場若想成為新藍海還要補足技術短板,現階段來看條件尚未成熟。
具體來講,首先對于監(jiān)測過程要進行智能化升級,畢竟靠人眼識別還是太耗費人力物力;此外對于動輒幾百萬一套的激光雷達成本,很難實現普及應用;因此需要對軟硬件進行調整以控制成本。
總之,反無人機之所以被人們看好是因為它采取了主動出擊的方式,比起各地的監(jiān)管制度來講更直接有效,但反無人機的應用短板卻成為阻礙其迅速擴張的理由,因此還需要時間來進一步成長。
評論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